1、据关系式 $\vec{A} \times \vec{B}=\varepsilon_{i j k} \vec{e}_i A_j B_k$ 或矢量叉乘性质,证明:
令$\vec{C}\times\vec{D} = \vec{E}$
2、假设 $\vec{A}=\frac{\vec{r} \times \vec{n}}{r(r-\vec{r} \cdot \vec{n})}$ ,其中 $\vec{r}$ 为位矢,$\vec{n}$ 为与位矢无关的单位矢量。证明 $\vec{B}=\nabla \times \vec{A}=\frac{\vec{r}}{r^3}$ 。
$\vec{A}$是 #磁单极子 在某种规范下的矢势. 用球坐标算应当最有性价比. 不妨使$\vec{n}$与$z$轴同向.
3、假设 $\vec{A}(\vec{r})=\overrightarrow{A_0} e^{i \vec{k} \cdot \vec{r}}$ ,其中 $\overrightarrow{A_0} 、 \vec{k}$ 为与位矢 $\vec{r}$ 无关的常矢量,计算 $\nabla \times(\nabla \times \vec{A}), \nabla(\nabla \cdot \vec{A})$ 和 $\nabla^2 \vec{A}$ ,并验证对于这几种情形是否可以仿照 $\nabla \cdot \vec{A}$ 和 $\nabla \times \vec{A}$ 的计算做替换 $\nabla \rightarrow i \vec{k}$ 。
- 直接替换:
结果一样, 可以直接替换
- 可以直接替换
- 可以直接替换
tip
注意, $\nabla^2 \vec{A}= \nabla \cdot (\nabla \vec{A})$
务必与$\nabla(\nabla\cdot\vec{A})$区别开!
1.已知基态氢原子的电子电荷体密度分布 $\rho(R)=-\frac{e}{\pi a^3} e^{-2 R / a}$ ,其中 $-e$ 为电子电荷量,$a$ 为玻尔半径,$R$ 表示电子电荷分布位置与氢核(即质子)之间的距离。试求:
1)电子电荷分布在 $R$ 处产生的电场强度 $\vec{E}_e$ 和电势 $\varphi_e$ ;
高斯定理:
利用球对称性改写为:
幂乘e
设 $\lambda > 0$,则:
2)整个基态氢原子的总电场强度 $\vec{E}$ 和总电势 $\varphi$ 分布。
利用叠加原理. 原子核的电场强度为$\vec{E_c}$, 电势为$\varphi_c$
2.如图所示,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半球面,电荷面密度为 $\sigma$
1)求解球心处的电场强度 $\vec{E}$
由对称性, 水平分量抵消. 仅垂直分量有效.
2)如果是八分之一球面,求解球心处的电场强度 $\vec{E}$
半球面由4个1/8球面组成.
由对称性, 4个1/8球面的$\vec{E}$分别与$\pm\hat{\vec{x}}\pm\hat{\vec{y}}+\hat{\vec{z}}$平行, 且大小相等.
利用上一问的结论.